01、区域经济梯度与“多点多极”区域发展战略
非均衡问题是经济学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非均衡的空间分布结构的特征与结构优化等问题。按照区域空间的经济资源丰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别,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按照不同经济梯度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空间。区域的经济梯度既可以表现为宏观空间的经济地带的梯度(如我国的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梯度),也可以表现为以城市、产业集群为核心的中观或微观空间的圈层状的经济梯度。可以发现,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的整体幅员范围的经济梯度往往也高,而经济落后的地区或国家的整体幅员范围的经济梯度则偏低。
根据现代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区域经济梯度提高的基本途径有:(1)加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通过城市与产业集群的经济资源的集聚与辐射,来提高区域经济梯度与实现经济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规模效益。(2)有意识、有目的地在经济落后地区(低经济梯度地区)创造一些“发展极”和“增长点”,从而带动该地区的经济梯度得以提升。城市为极核的经济辐射能力和空间梯度都具有向外递减的特征,发展经济学提出来“发展极”和“增长点”(下合称“增长极”)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3)大力发展区域的优势产业和加强区域之间的市场经济联系,作为“发展极”的城市与产业集群往往是优势产品生产主体与扩大市场开拓的结果。
02、我国中西部省区的经济空间分布现状与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可以按照东、中、西三大地带加以划分。但是中西部地区也拥有一些中心城市与城市圈层覆盖地区,也不乏拥有许多较为先进与新兴的行业与产业集群。目前我国中西部省区的经济梯度的空间分布现状与问题在于:
1、经济资源过度集中到省会城市,城市规模的层次结构不合理。我国中西部省区地处内陆,往往缺乏直接参与国际商贸活动的机会与条件。公共开放以来,中西部省区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性质突出,地方政府行政权力支配的的财力往往集中投入到省会城市,以扩充区域的首位城市的经济实力,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马太效应”,即区域间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扩大;二三级城市与省会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实力悬殊;
2、城市与企业集群的产品的同构化特征突出,难以形成地域性经济开发升级与深度扩展的“增长点”。
3、 国防军工等特殊优势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低,高新技术的民品转化不够,主导产品对地方经济的发展缺乏辐射与引领效应,我国中西部省区为我国的战略大后方,国家曾经通过“三线建设”等方式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投入,这些企业及其集群主要分布在二三级城市,具有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增长极的技术条件。
4、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城市化推进的模式不合理,城市发展与企业集群的创立缺乏稳定的人力资源的支撑。
03、实施“多点多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对策措施
实施“多点多极”的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在于有意识地科学布局城市与产业集聚区,更多地依托市场力量来培育新的“发展极”与“增长点”,从而扩大高经济梯度的空间覆盖面,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科学合理发展。
1、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优势资源与优势产品的开发力度,积极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的发挥。我
2、加强中西部省区内部的城市群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突出二三级城市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要逐步消除城市产业发展同构化现象,培育一些互补性强的城市群,加强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与生产协作关系。要弱化按行政区分配公共资源的政府调控功能,按照经济区的格局支持跨省区的经济交流与和合作。
3、加强中西部省区的对外开放的途径开拓和跨行政区的产业等联系。要积极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机遇,加强内陆省区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开拓高铁、高速公路、城际快铁、航道等对外联系的通道。
4、科学调整中西部省区的功能分区与规划,形成一些县市层次的产业集群区。我国在“十一五”以来开展了区域经济开发的功能分区规划工作,该工作对宏观区域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但是实践也表明从整个国土幅员范围划分的宏观功能区的可操作性很差,不符合微观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的实际,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
5、加强中西部省区城市的共享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加快城市的户籍人口市民化进程。要认真研究与调整现有的城镇人口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加强户籍制度改革与公共就业、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等政策的调整,容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属定居城市,为城市第三产业提供丰富的就业资源。
w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