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鑫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政策

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25-03-03
点击次数:111次
打印
分享

2月23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耕地质量的关键举措,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工程。结合中央一号文件内容,笔者认为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作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24年粮食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贡献超八成,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是2025年粮食生产工作的头号工程,在实施路径上重点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集成融合,而良田又是重点中的重点。良田指的就是高标准农田,是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基础;2025年我国将持续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农业农村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依然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头戏,充满机遇与挑战。    一、项目选址要合规,确保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益为确保高标准农田长期持续发挥效益,不得将河道内影响行洪安全等的不稳定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审慎将安全利用类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以河道管理范围内的耕地为例,高标准农田的防洪标准是按照洪水重现期20年~10年确定,但当前南方地区5年一遇、北方地区3年一遇洪水位以上的河道耕地通常被列为耕地保护目标,甚至是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影响行洪安全的不稳定耕地后续将退出耕地保护目标,故不得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因此,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应加强与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沟通协调,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选址负面清单,杜绝因项目选址不合规造成项目区不能长久发挥高标准农田作用。

  二、优化建设内容,提升工程综合效益2025年,我国将优化建设布局和时序安排,突出建设重点,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推进建设,优先在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的地区、粮食产量高和增产潜力大的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建设的质效。优先开展田块整治、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农田基础设施工程,在这些工程性设施配套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标准要求、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基础上,加强土壤改良培肥,持续提升耕地地力。我们应深刻认识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是简单的修沟修渠修路修桥,而是一项涉及系统性规划、科技支撑、生态协调、长效管理的综合性农业现代化基础工程。

2.1 田块整治工程依旧是优先中的优先。各地应采取相应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县、乡、村的积极性,因地制宜稳妥安排田块平整、田块归并、耕地侵蚀沟复垦、梯田修筑、客土回填等工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保护珍贵的表土资源。

2.2 灌溉与排水工程是保障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的核心。我们应加强平原涝区治理、沟渠整治,做好与中小河流治理和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工程的衔接;合理开采地下水,积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塘堰作为重要小型水源工程,不得景观化,并严格用地管理严禁侵占耕地及其他农用地;积极构建生态型高标准农田,推动农业发展绿色转型。

2.3 农田防护林工程是守护耕地的绿色屏障。农田防护林可以抵御或减轻大风、风沙、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对作物造成的损失,起到“保产”的作用;还能够改善农田小气候和自然生长条件,增强作物的生理生态功能,提高作物产量,起到“增产”的作用。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合理规划布置林带、优化林带结构,统筹推进沟、渠、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业抵御风灾能力。

2.4 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农田地力提升。虽然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工程性设施配套为主,但土壤改良培肥工程也不容忽视。各地要积极引导农户通过规范堆沤发酵等方式无害化处理畜禽粪肥,并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提升耕地地力。另外在完善田间设施的同时,通过改良耕作制度、培肥耕作层、施用土壤调理物料等方式加强酸化等退化耕地治理。

2.5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用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农业建设等已有项目和政策,形成支持智慧农业发展的政策合力,加大智能化灌排设备以及气象、墒情、苗情、水情、虫情、孢子等监测预警系统的示范推广力度,社会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宜打造高标准农田管理系统平台,建立以农田为基础的农业大数据,逐步形成“以图管地、以图防灾、以图管产、以图智农”的新局面,实现“会种田”到“慧种田”的转变。同时要加强对智慧农业公共服务应用的宣传培训,切实保证相关设施设备用好、管好、护好。

  三、完善农民参与机制,强化全过程管理通过政策宣传、案例推广等方式,增强农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认知和支持,调动耕地所有者、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确保建设内容符合当地实际需求,应打通“自下而上”的民主参与最后一公里,建立农民群众参与规划设计、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建后管护的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机制。这不仅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也保障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透明性、公开性与公平性,有利于形成共同监督、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农业农村部必将持续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存在质量不达标、设施不好用、不能用等问题的项目必将受到严肃查处整治。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应强化工程质量全流程监管,通过第三方评估、数字化监管等手段,严把工程质量关,千方百计确保建设质量,做到建一亩成一亩。

  四、工程布局要合理,确保耕地占补平衡《自然资源部 农业农村部关于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的通知》(自然资发〔2024〕204号)明确提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依法依规占用耕地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补充耕地任务,确保耕地占用后得到及时有效补充。为建成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需配备完善的灌排沟渠、田间道路等农田基础设施,难免会占用一定面积的耕地。这就要求我们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前提下,按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合理安排工程布局,将不必要的沟渠、生产路复垦为耕地,同时推动撂荒地复垦利用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实施,实现项目区内耕地占补平衡,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应及时补划。

  五、推广以工代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进度的前提下,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技术门槛低、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工程建设,以“工”促就业,以“赈”惠民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建设单位要在项目初步设计、招标投标过程中明确以工代赈用工及劳务报酬发放要求,在工程服务合同中与施工单位约定相关责任义务;施工单位负责以工代赈务工人员在施工现场的日常管理,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监理单位要把以工代赈务工人员在施工现场的务工组织管理和劳务报酬发放等作为工程监理的重要内容。

cr

所有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