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控制节地评价技术规范》报批稿
附件:《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控制节地评价技术规范》(报批稿)
《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控制节地评价技术规范》是自然资源部组织制定的行业标准,旨在规范土地使用标准未覆盖或超标准建设项目的节地评价工作,核心内容如下:
一、适用范围
• 无标准建设项目:国家或地方未颁布土地使用标准的建设项目。
• 超标准建设项目:因安全生产、地形地貌、工艺技术等特殊要求,需突破土地使用标准确定的规模或功能分区的项目。
• 特殊情况排除:水库淹没区、矿山开采区、通信塔基、河道治理工程、涉密工程、小型工程(<0.2公顷)、经营性用地(未确定用地主体)等可不纳入评价范围。
二、评价原则
1. 节约集约原则:减少土地占用,优先利用荒地、劣地,避让永久基本农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技术先进原则:采用同行业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3. 差异性原则:针对项目类型、行业特点及区域自然地理环境,选择差异化评价方法。
4. 合规性原则:符合产业政策、供地政策、国土空间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
三、核心内容
1. 评价程序
• 工作准备:制定计划,明确评价目的、依据、对象、任务及技术路线。
• 调查阶段:
• 项目调查:包括用地范围、四至、面积、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功能分区等。
• 区域调查: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等。
• 其他调查:土地使用标准、建设标准、行业设计标准、类比项目等。
• 分析阶段:
• 合规性分析:产业政策、供地政策、相关规划的符合性。
• 合理性分析: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地形地貌适应性、远期预留用地可行性等。
• 规模测算: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测算优化用地规模。
• 成果编制:形成评价报告,包括评价结论、优化用地规模及建议。
2. 关键指标
• 投资强度: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公顷)。
• 产出强度:单位面积年总收入(万元/公顷)。
•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 建筑系数:建、构筑物占地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 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比例:该类用地面积占项目用地面积的比例(%)。
3. 评价方法
• 定性分析:通过合规性审查、政策符合性判断等主观分析。
• 定量分析:利用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指标进行数值计算。
• 类比法:选择同类项目进行对比分析,修正用地规模。
• 功能分析法:从项目功能需求出发,分析用地规模的合理性。
四、实施意义
1. 规范用地管理:填补土地使用标准未覆盖项目的评价空白,确保用地合理。
2. 促进节约集约:通过优化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3. 支撑政策制定:为土地使用标准、行业技术规范的修订提供依据。
4. 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
五、实施进展
• 公示与审定:该规范于2025年7月9日通过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委会审查,拟公示后报部审定发布实施。
• 公示期反馈: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公众可提出书面意见。
DYY